农历正月初一,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传统节日—春节。
春节期间,在古代,人们除旧布新;有欢庆、有祝福、有交游,一派欢腾景象。正如宋朝王安石在元日’诗中所云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寺风送暖人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如今,人们在春节期间,要亲人团聚,辞旧迎新,互相拜年.家长和亲友还要给小儿和晚辈赠以“压岁钱”作为春节的“礼品”。
“压岁钱”,最早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,当时所赠之钱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,挂在小儿胸前,认为能压祟驱鬼,因“祟”与“岁”谐音,所以将“压祟”称“压岁”。
如今,很多人已不是以红包的形式给孩子派压岁钱,而改成其他出新的形式。比如将压岁钱改为“压岁书”,让孩子在获得快乐的同时,也增长了知识。有的送电脑给孩子“压岁”,有的用压岁钱给孩子买教育保险,或为孩子设立教育储蓄专用存折账户,为孩子的学习积累足够的资金。
有人说:“这比让孩子零敲碎打乱花掉更有意义,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储蓄美德。”当然,在大人给孩子们压岁钱的同时,孩子们也要给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们新年快乐、健康长寿,让孩子从小就受到尊老敬老的礼俗教育。还有人已经对“红包”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造和创新,送给小孩的红包,内装不是钞票,而是印有中华古代格言和家训名句的卡片。)如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、“石可破也,不可夺其坚;丹可磨也,不可夺其赤”、“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”、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等。这种内含先进文化的创新“红包”,其社会效益当价值连城,实在是一种时代的飞跃。
广东反其道而行之,出现给父母“压岁钱”的现象。有经济收人的儿女到银行换些崭新的百元大钞,装上两封“利市”,给老爸老妈一个惊喜。钱不在多少,为的是祝福二老。晚辈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送“压岁钱”是新起的敬老礼俗,是应该提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