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花,学名紫苑(AstertataricusL.f.),又称青牛舌头花、山白菜、驴夹板菜、驴耳朵菜、青菀和还魂草,菊科多年生草本。紫苑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怕干旱,耐涝,耐寒力强,常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阴坡湿地、山顶、低山草地及沼泽地。紫苑原产于我国,现朝鲜、日本、苏联以及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。根药用主治慢性气管炎,止咳,化痰。
紫菀花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根状茎斜升。茎直立,高4050厘米,粗壮,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,有棱及沟,被疏粗毛,有疏生的叶。基部叶在花期枯落,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,下半部渐狭成长柄,连柄长2050厘米,宽313厘米,顶端尖或渐尖,边缘有具小尖头的圆齿或浅齿。下部叶匙状长圆形,常较小,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宽翅的柄,渐尖,边缘除顶部外有密锯齿;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,无柄,全缘或有浅齿,上部叶狭小;全部叶厚纸质,上面被短糙毛,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脉被较密的短粗毛;中脉粗壮,与510对侧。脉在下面突起,网脉明显。头状花序多数,径2.54.5厘米,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;花序梗长,有线形苞叶。总苞半球形,长79毫米,径1025毫米;总苞片3层,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顶端尖或圆形,外层长34毫米,宽1毫米,全部或上部草质,被密短毛,内层长达8毫米,宽达1.5毫米,边缘宽膜质且带紫红色,有草质中脉。舌状花约20余个;管部长3毫米,舌片蓝紫色,长1517毫米,宽2.53.5毫米,有4至多脉;管状花长67毫米且稍有毛,裂片长1.5毫米;花柱附片披针形,长0.5毫米。瘦果倒卵状长圆形,紫褐色,长2.53毫米,两面各有1或少有3脉,上部被疏粗毛。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,长6毫米,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。花期79月;果期810月。
紫菀花生长环境
紫苑花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怕干旱,耐涝,耐寒力强,哈尔滨地区不防寒亦可露地过冬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除过度碱性土与干燥沙土外均可栽植,但最适宜肥沃的沙质壤土。
紫菀花分布范围
产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东部及南部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西部(卢氏)、陕西及甘肃南部(临洮、成县等)。生于低山阴坡湿地、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,海拔4002000米。也分布于朝鲜、日本、苏联以及西伯利亚东部。
紫菀花主要价值
此种另有一栽培类型(var.petersianusHort.exBailey)原产地在我国,供观赏用。本种系紫菀正品,根药用主治慢性气管炎,止咳,化痰。
紫菀花繁殖方法
紫菀用根状茎繁殖,春、秋两季栽植,春栽于4月上旬,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,实际生产上多采用秋栽,在北方寒冷地区防止种苗冬季在地里冻死,只能春天栽,在刨收时,选择粗壮节密的根状茎,色白较嫩带有紫红色,无虫伤斑痕,接近地面的根状茎作种栽,不采用芦头部的根状茎作种栽,因样的根状茎栽植后容易抽薹开花,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。
紫菀花栽培技术
整地:选择地势平坦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,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,结合耕翻,每亩(667m)施入腐熟厩肥3000kg、过磷酸钙50kg,翻入土中作基肥,于播前再浅耕20cm,整平耢细后做宽1.3m的高畦,畦沟宽40cm,四周开好排水沟。
栽植育苗: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,选择粗壮、紫红色、节密而短、具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,取其中段,将其截成5~7cm的小段,每段有2~3个休眠芽,随切随栽。栽植时,在整好的畦面上,按行距25~30cm开横沟,沟深5~7cm,种根芽眼向上,按株距15~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~2段,覆土与畦面齐平,栽后稍加压实,浇水1次,再盖一层草保温、保湿。齐苗后揭去盖草,保墒、保苗。
田间管理:齐苗后浅松土、除草,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~1500kg;当苗高7~9cm时结合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;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、腐熟饼肥50kg,于植株旁开沟施入,施后盖土。封行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。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,遇旱灌溉。发现抽薹及时剪除。
紫菀花病虫防治
根腐病: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与芦头部分。发病初期,根及根茎部分变褐腐烂,叶柄基部产生褐色梭形病斑,逐渐叶片枯死、根茎腐烂。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用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1000倍液或50%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黑斑病: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紫黑色斑点,后扩大为近圆形暗褐色大斑。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用65%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%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天1次,连喷3次。
银纹夜蛾:幼虫咬食叶片,造成空洞或缺刻。防治方法:用90%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杀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