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让人讨厌的礼物
有些礼物绝不会体现自身的价值,让人难释重负。这些礼物让我们背上责任的重担,却没的选择。
比如我们没开口找人家要,人家就送我们一条狗。礼物的背后是给我们的束缚。这就是欲擒故纵呀……让人讨厌的礼物,还包括那些无视我们存在的(比如奶奶给孩子我们不给的东西)或是剥夺我们快乐的东西(我们自己挑选或获得礼物的快乐)。让人恼火的问题:“我还有自由吗?”
从来不送或送不好的东西
很少送礼物的人表面上看很吝啬,其实往往背后隐藏着很脆弱的自恋情结。他们好像没有被灌输过馈赠可以取悦别人的观念,而是认为慷慨馈赠时就要自我呈现。与其冒让别人失望的风险,还不如少送或不送。谁跟自己的钱包有仇呢?问题:“他隐藏的是怎样的脆弱呀?”
送代金券的
把代金券或一些钱当礼物送非常便捷。但既然你都不在乎送的是什么了,别人拿它干什么也就不用你操心了。
这种无形的馈赠里包含了些含蓄的意味(不打算让收礼的人猜透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),同时也有尊重的成分在里面(即便他不知道我们是怎么送的,反正是送出礼物了)。提个私下的问题:“这礼物(这钱)我收着踏实吗?”
送包装的
除了礼物本身,还要注意一下外观。自行设计包装或礼物,会让接受者尊重你的创造力和你为此花费的时间。但无论哪种方式,馈赠者都是在拿自己的个性下注。礼物的原创性代表了他的独特性和被认可的需求。
事实上,在馈赠的习俗中,有三个主角:送礼的,收礼的,以及看客-也就是虚拟的第三方,送礼者往往也要送他些“东西”。你要研究好一个问题:“这礼物究竟是送给谁的?”
送礼:取悦别人?还是满足自己?
上个世纪初,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勒•莫斯(MarcelMauss)专程前往新西兰的毛利部落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,进行关于“古式社会”馈赠的研究。在莫斯笔下的夸富宴(potlatch)的制度下,接收者要有回馈的义务,所以馈赠礼物者期待有所回报。这样看来,送礼最多的往往是费力不讨好,绝不招人喜欢的。以慷慨的名义,我们的礼物终究是出自爱的呼唤。
时至今日这位人类学家的理论仍具现实意义。像毛利族的交换制度“库拉圈”,或是印地安人的“夸富宴”一样,我们的送礼也受三个因素的约束:给予、接受(我们不能对重要人物的礼物说不)和回报(有来无往我们的关系就势必要破裂)。
你收到过的最糟糕的礼物是什么?
这是我们调查中得到的答案,看看大家是怎么回答的。
莉莉:我丈夫去给我买了件睡衣,44号的,而我穿36号就够了。当着我家人的面,我兴冲冲打开他送的礼物,但我大失所望,也太肥了!难道他根本没有注意过我的身材吗……
张曼:我婆婆从希腊给我带了本挂历回来,那上面都是仿希腊艺术的图片,但都是些很暴露的画面……她是想让我明白什么?我觉得她给我的礼物带有挑战性,实在不合适。
朵儿:圣诞节,丈夫送我一条漂亮的蓝色项链。我高兴极了!接着我小姑子也打开她的礼物。那是一对跟我的项链特配的耳环。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,他也太抠门了!